Cyborg Engineering; or,Evol Tech
通过机械仿生和脑机接口技术改造生物体使其成为人机合一的存在以突破生物体的限制扩展能力范围的整合技术。俗称“进化科技”。
1960年,为适应星际殖民,两位美国科学家提出了“赛博格”(cybernetic organism;cyborg)的概念。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天穹计划的提出,该想法与其它关于星际移民的设想被重新搬上议程。
//萌芽时代 1960~2040
早在21世纪初,一些简易的进化科技,加带有简易神经信号处理的人工假肢,已被投入使用,一些科技公司也研制了脑机接口及脑控机械手臂,但存在设备过于繁重,神经信号解析精度低,无法市场化等问题。一些人类个体也在机械改造方面进行大胆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
//起步时代 2040-2060
进入21世纪40年代,随着“工业5.0”带来了硬件和软件的飞速发展,以汤川工业为主的工业巨头生产出了微型化的精密电机和传感器及一体化系统。同时,侵入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均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突破。这引发了人造机械义肢的技术迭代,为将来进化科技的全面飞速发展奠定基础。
//起飞时代 2060-现在
2063年,俄国科学家伊希斯·库什列娃发明了人造脊柱(军用里脊),人类首次得以改造自己的神经系统。次年,凯瑟尔·赫胥黎与安德列·唐恩斯合作发表的人造器官相关论文与美国军方研发的整合式义体技术共同开创了进化科技的新时代。2069年,演化者医学中心的成立标志进化科技开始大规模进入临床应用。此外进化科技相关立法体系也渐于完善。
//意识上传
一些科学家预测,为了达成其最初目标——星际移民,进化科技迟早有一天会走到一个地步,人类必须将意识思想转移至机器载体,从此便彻底抛弃生物成分,成为纯机械的形态。但由于意识上传的研究还停留在初步阶段,目前这只是一个展望。
//神经转译器
全称“神经·电子信号转换编详器”(Neural-Electronic Signal Convey Compiling System),收集周围神经系统传导的信号并解析信号对应的精确指令,转换成电子信号控制电机行动。是目前进化科技的基础。
详见:BCI/NEC
//视觉模块(机械义眼)
1)仿生视觉模块:以微电子感光器件模拟感光细胞,将对应神经信号经由视神经传导至视觉中枢。该方案只需将接口与视神经对接,无需植入芯片,但不适用于神经性失明患者。
2)电子视觉模块:以摄像头采集成像,以数据线或无线电传导至植入视觉中枢的脑机芯片再转换为神经信号,是视觉模块研发的一种早期思路,但技术难度和手术风险高。